创新驱镉药在广东职业病防治院启动Ⅱa期临床试验_广州日报大洋网
镉,第48号元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明确致癌物(Ⅰ类),一旦进入人体便会长期蓄积在肾细胞中,生物半衰期可长达30年以上。
广东毒理专家大胆提出通过激活肾细胞通道,将镉从细胞深处“引导”出来,并借助配体鳌合方式将其安全排出体外。7月1日,由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主导开展的驱镉药物GMDTCⅡa期临床试验正式启动,这也意味着这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公共卫生领域急需的创新药物距离临床救治病人迈出新的步伐。
镉中毒急盼排镉药
2004年夏天,某市一则重金属中毒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家电池厂工人因长期接触重金属镉,造成职业性中毒,部分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等症状。这起镉中毒事件中的一部分患者被转送至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接受长期观察与治疗。
这是因为,根据国外案例报道,慢性镉中毒甚至可致骨骼疏松、骨骼变形、自发性骨折等症状,也是二十世纪60年代日本富山县“痛痛病”的主要病因。
毒理专家唐小江博士当时是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毒理骨干专家,他回忆这起国内发生,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的中毒案例时,对医务人员的心情记忆犹新:“这是一场没有现成‘武器’的硬仗啊,在治疗上我们能做些什么?”
那时,国内外对镉中毒的治疗几乎仍是空白。明确致癌物(Ⅰ类)镉,不仅生物半衰期可长达30年以上,它不仅难以清除,还可能诱发“痛痛病”、慢性肾病、不孕不育甚至癌症。由于没有特效解毒药物,医生只能给予病人脱离污染源、加速排泄及对症支持的治疗。
创新驱镉药启动Ⅱa期临床试验
7月1日,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举行的评价注射用GMDTCⅡa期临床试验发布会暨启动会上,该院院长胡世杰表示,驱镉创新药研发项目正是从当年启航,承载着职业病防治医务人员从“无药可医”到“有药可盼”的心情。
治疗镉中毒,从当年起就成为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临床与科研一项重点,胡世杰说:“我们不断探索积累经验,牵头制定《职业性慢性轻度镉中毒临床路径》,首次将慢性镉中毒诊疗流程标准化,帮助相关职业病患者重返工作岗位、重享健康生活,成为全国职业病临床实践的范本。”
唐小江博士凭借对镉的蓄积机制与毒性的深刻认识,大胆提出了“入胞取毒”:过激活肾细胞内的SGLT2-GLUT2通道,将镉从细胞深处“引导”出来,并借助配体鳌合方式将其安全排出体外。这一理论,为驱镉药物GMDTC的诞生奠定基础。
2023年11月,GMDTC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进入临床试验。2025年7月1日正式启动的Ⅱa期临床试验,由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主导开展,将进一步评估GMDTC在不同剂量下的安全性与耐受性,可望为职业与环境重金属镉暴露人群提供更精确、科学的治疗方案。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党委书记郑子谦表示,项目正式启动,意味着这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公共卫生领域急需的创新药物距离临床救治病人迈出新的步伐,“医院还特别设立了独立的安全性监查委员会(SMC),对每一个剂量组的用药安全进行独立评估与决策”,她认为,技术的突破,承载着镉中毒患者驱镉保健康的期盼,更应当是职防人的责任与担当。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李能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雪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