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先锋|唐小江的细胞内重金属驱排革命,镉中毒或将不再“无药可治”
2025年7月1日,我国原创驱镉新药GMDTCⅡa期临床试验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启动。该药物采用“SGLT2-GLUT2偶联葡萄糖转运体”技术,首次实现细胞内重金属的高效靶向清除,有望破解镉中毒"无药可治"的世界性难题。

在启动会上,广东健尔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唐小江博士回顾了20年研发历程。2004年,面对镉中毒工人的无助,他带领团队开启科研攻关;2005年,成功设计出全球首个细胞内重金属螯合剂GMDTC;2016年,原创性提出"二次跨膜、入胞取毒"技术原理。
“这项技术不仅能精准清除多脏器内的镉、铅等重金属,更填补了国际空白,为全球重金属危害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唐小江表示。

2004年,某电池厂发生工人镉中毒事件,由于镉中毒无药可治,工人生命健康面临严峻威胁。镉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的确定致癌物(I类),其暴露被WHO列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时任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副主任医师的唐小江在参与事件处理后,凭借中山大学药学博士的专业背景,敏锐洞察到传统螯合剂的核心局限:它们如同"只清理庭院却不入室打扫的清洁工",对细胞内重金属束手无策。
2007年,唐小江远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带着“驱排细胞内重金属”的颠覆性技术构想回国。经过十年潜心研究,2017年他创立健尔圣医药公司,全力推进GMDTC的科研成果转化。公司不仅获得著名投资人龚虹嘉的鼎力支持,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脑科学家苏国辉也欣然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为研发工作提供顶尖学术指导。目前,该药物已构建起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保护网络,为中国原创药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想象给细胞装上智能门禁系统,让药物能自由进出却不打扰正常生活。”唐小江如此诠释他的突破性技术:
首创葡萄糖转运体介导的"跨膜-入胞-携毒-排出"全程跨膜转运系统。
基于软酸软碱理论设计特异性螯合结构,精准区分有害重金属与必需元素。
通过甲基化修饰解决传统含硫螯合剂毒性问题,临床试验显示安全性良好,不引起必需元素流失。
“这项技术将催生新一代跨膜药物设计平台”唐小江充满信心地表示。目前,GMDTC已完成Ⅰ期临床试验,覆盖106例健康及镉超标受试者,数据显示在健康受试者中耐受性良好,镉超标受试者尿镉排泄量显著增加,并可快速降低血铅水平。

2023年国家卫健委向国家药监局发文提出,GMDTC按公共卫生方面急需的药品加快审评、附条件批准上市。广东省药监局同步将其纳入创新药品重点项目。2024年,该项目不仅荣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卓越奖,同时获得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支持,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将其列为重点品种,形成"国家-地方-产业"三级联动支持体系,为创新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唐小江团队勾勒出GMDTC的广阔应用前景:
开创性解决镉中毒无药可治的临床困境,突破性实现铅、汞、砷等混合重金属中毒的同步清除,显著改善慢性肾病、骨质疏松等重金属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
作为顺铂等化疗药物的高效减毒剂,降低肾毒性,提升癌症患者对铂类药物的耐受性,改善治疗效果。
有效阻断重金属在体内的蓄积,为重金属暴露人群提供主动防护,通过日常预防显著降低重金属相关疾病发病率。
GMDTC的突破性创新正在重新定义重金属危害防治的未来图景,作为全球首个实现细胞内重金属靶向清除的原创药物,它不仅开创了基于葡萄糖转运体的新药研发平台,更将推动建立"预防-治疗-康复"的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为重金属中毒治疗提供变革性技术和工具,填补国际空白,减少医保负担,为全球重金属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